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学校概况 > 大榕树下

闲话四则

信息来源:育才二小 刘金生 信息提供日期:2020-07-10 【字体: 视力保护色:

今春疫起,学校关停,居家授课之余,对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了新的思考,遂拾掇旧识,整理思路,汇成此文。

——题记

对学生学习情况做总结评价,用到最多的话语形式,可能是整体表现不错,部分仍需改善如何看待整体,谁又代表部分,站在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答案。

一位老师面对一个45人45名学生就构成了一个班级的整体;一位校长面对一所有50个班的学校,这50个班级就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整体。评价一个班级,定位一所学校,评的不是个人,看的是整体。然而对于家长而言,一个就是整体,一个就是凝聚多人心血,牵挂数个家庭的整体。

有整体必然有部分。说“部分需改善”,那么我们就需要审视自己,到底是属于多数的“整体”,还是属于少数的“部分”。正如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”,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优劣,也往往取决于薄弱的“部分”。因此,“木桶理论”明确告知我们,一个都不能少,每一个都重要。

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。喜欢韩愈的这句治学名言,是因为它阐明学习的两大特性,即学习需要勤奋,学习需要吃苦。韩文公在《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自己求学时的勤奋及所处环境的艰苦,并以此劝勉后学。回想自己求学时,虽没有“头悬梁”,却也时常“锥刺股”,虽做不到“三更灯火五更鸡”,却也总能“子时睡,卯时起”。在“分数至上”的年代,学校发的教材教辅是唯一能接触到文字读物;在“取暖基本靠抖”的岁月,“足肤皲裂”总有时。经历了求学时的艰难,便会对知识心存敬畏,对恩师心怀感恩。经历了成长过程中的诸多不顺,面对荆棘坎坷,便仍能满怀自信,蹈火前行。反观当前身处优渥环境下的部分孩子,因缺乏内在驱动,学习成了一种任务,成绩是同父母谈判的砝码。在制度和法规的约束下,在家长和社会媒体的监督下,对待这部分“天之骄子”,老师未敢“叱咄”,只能“色愈恭,礼愈至”,只能“俟其欣悦”,方又教焉。时常听到老师诸如“孩子不笨,就是不学”之类的吐槽,面对这些学生,若缺少足够支持,也往往徒呼奈何。

如何区分不能不为?孟子说:“挟太山以超北海,语人曰:‘我不能。’是诚不能也。为长者折枝,语人曰:‘我不能。’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”简而言之,超过自身能力的叫不能,力所能及却不做的不为。古时君王“行王道”上存在“不能”不为,如今学生在对待学习上必然有诚不能实不为之别,故而在与孩子们打交道需做出合理判断

常言道,“十个手指有长短”,对于人而言,也必然有聪敏和愚钝之别。天资聪慧固然可喜,但不可恃才傲物,裹足不前。殊不知“龟兔赛跑”的场景历历在目,“江郎才尽”的遗憾每每再现。天资愚笨也不必自暴自弃,殊不知“吴下阿蒙”令人刮目相看,“笨鸟先飞”的主人公同样为人称赞。然而评论他人容易,认清自己很难。我们都不愿承认自己是“笨鸟”,能觉醒先飞的人毕竟很少,现实生活中,更多的是不自知的笨鸟。面对这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,这群“鸟儿”又该何去何从呢?“我是笨鸟,也没先飞,但在朝向梦想的途中,我一直在飞。”或许学生时代的一条“心情动态”能提供些许参考。